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C.AtaTVstudio.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三校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1.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B.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C.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D.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B.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D.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3.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典故是()A.濠梁之辩B.运斤成风C.五石之瓠D.鼓盆而歌4.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5.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答案】1.C2.D3.B4.①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②均是上古传统观念③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④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 5.①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②《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嘲笑”一词不妥,根据情境“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可知,当时是在座的人都笑起来,“哄笑”更妥当,不一定是“嘲笑”。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因为……即便……仍然”强加因果;原文为“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可知“布衣”不是受到歧视与轻蔑的原因。B.“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的心态转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错误,原文为“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是“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庄子》和《老子》二书”。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濠梁之辩: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辩论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B.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这个成语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的故事,表达对老友的悼念。此时惠子已死,不能是二人的辩论。C.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D.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可概括出,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结合“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可概括出,均是上古传统观念;结合“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可概括出,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结合“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可概括出,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可分析概括出,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其中表观点的句子有“夫子固拙于用大”“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以理解为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眼光、境界不同,所发挥作用也不同。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他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火。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释】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D. 小说气氛始终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优秀品质。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②不畏艰苦,自立自强。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恭敬虔诚的态度。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9.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小说气氛始终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可知,这里有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的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1)根据“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火。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分析,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古道热肠,至真至纯的美德。(2)根据“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分析,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畏艰苦,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3)根据“在宅前的端公,……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分析,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恭敬虔诚的态度。(4)根据“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分析,从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写实的内容。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构造一个关于瓦猫的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写实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虚构化的情节和写实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写实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 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注释】①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②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D.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降为太史令,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1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中对于老子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守藏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14.选文主要是从哪三个方面传记老子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B12.C13.(1)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说:“您将要归隐了,请一定给我写下赠言。(2)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14.(1)老子的身份和经历。(或老子的的生平。)(2)老子的思想主张。(或老子的品格追求。)(3)老子思想的影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值钱的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似的;君子一身本事,表面看起来却笨笨的。抛弃的傲气和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奢望,这些对您自身都没好处。 “良贾”是名词,作“深藏若虚”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盛德”“盛”修饰“德”,也不能断开;“骄气与多欲”是并列短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物”。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周太史儋预言秦国将有王霸的君主出现。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函谷关;“著书”,写下赠言。(2)“散”,发挥;“放论”,高谈阔论;“要”,核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知,记述了老子的身份和经历。(或老子的的生平。)结合“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可知,记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或老子的品格追求。)结合“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可知,记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者,姓名不传,就连骨头都已经烂掉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已。君子生逢其时,就当策马扬鞭;生不逢时,就当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值钱的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似的;君子一身本事,表面看起来却笨笨的。抛弃的傲气和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奢望,这些对您自身都没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纶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矰捕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恐怕就可以称得上是龙一样的存在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一定给我留下赠言。”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学说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士高人。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又主张清静,一切自然归正。庄子是蒙地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以循名责实为主。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黄帝和老子。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申子勤奋自勉,推行循名责实的治国方略。韩子制定法度,切合现实,辨明是非,用法严苛,绝少施恩。这三个人的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题潮阳张、许①二公庙文天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②,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③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客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注】①张巡,许远,唐代爱国将领。安史之乱时,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翕歘: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中,“为臣死忠”是重点。B.“自光岳气分”七句追叙史事,赞颂张、许二人的崇高气节,“留取声名万古香”语意高迈积极。C.“后来者”三句言张、许二公名彪青史,但后来人却鲜有继其志者,矛头直指南宋的蝇营狗苟之辈。D.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有具体形象之美和抽象之美,同时运用抒情,蕴含慷慨激昂的刚健之美。16.有人说,这首词是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这符合儒家以忠孝为道德之根本的伦理思想。②下片前两句写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大丈夫应当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才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这正是儒家积极入世,重生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的思想的体现。③上片在赞叹张、许时用“留取”而不用“留得”,下片中“使当时卖国”四句设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这些正体现了儒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的思想。 【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D.“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错,全词主要运用的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开篇写“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意思是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也就是说本词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这符合儒家以忠孝为道德之根本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下片前两句写“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意思是人生短促,转眼生离死别。更应该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这两句语短情真,完全相合于词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念。而这正是儒家积极入世,重生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的思想的体现,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上片写“留取声名万古香”,在赞叹张、许时用“留取”而不用“留得”,下片写“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其中“使当时卖国”四句设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的思想,思想积极进步,能够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从下面四个句子中任选三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慎终如始⑥.则无败事⑦.滟滟随波千万里⑧.何处春江无月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焉、庶、壹、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礼乐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经籍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而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更增添了解经的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______________,儒学花果飘零,“______________”。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______________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因而倡言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可见,礼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土崩瓦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至B.土崩瓦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致C.分崩离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至D.分崩离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致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B.礼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C. 是否因礼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D.礼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当代礼学研究仍然无法绕过该思维屏障。【答案】18.B19.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这里说的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应用“土崩瓦解”。第二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根据语境,礼乐文化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之间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应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第三组:“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一直到”“以及”“甚至”的意思。语境指前文“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引发的结果,用“以致”更合适。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思维屏障”应该是“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二是结构混乱,应在“思维屏障”前加“的”。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并驾齐驱。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①___________ 。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因此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尊称他为“科圣”。在力学方面,②___________。《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墨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③___________。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诠释。《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意思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水平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一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答案】①.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②.墨子首先定义了力③.提出了杠杆平衡原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上文“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可知,所填内容与上文构成了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因此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可以推断①处是说墨子具有科学家的身份。可以填入“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在力学方面”“《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推断②处是说墨子最早定义了“力”,可以填入“墨子首先定义了力”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下文“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诠释……”,推断③处是说墨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对杠杆平衡原理”的阐述,可以填入“提出了杠杆平衡原理”之类的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1.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根据人物性格与命运,写出掣出该花签的人。___________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___________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答案】①.宝钗②.香菱【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①为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取之于唐末罗隐的《牡丹花》,“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这不仅表现在她于花色上“艳冠群芳”,也表现在她具有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上。具体到宝钗身上,“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住的蘅芜苑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而且“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需吃“冷香丸”等等描写,表面上看似冰冷“无情”。但宝钗却照顾过湘云,体贴过黛玉,帮衬过岫烟,提点过探春,她看似冷淡的表象下却潜藏着脉脉温情。②为香菱:在元宵节前后,香菱被拐走,这不是巧合,注定香菱悲惨的一生。“连理枝头花正开”指的是“并蒂花”,“并蒂花”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香菱给薛蟠做妾,薛蟠待她却毫无情意。香菱本名甄英莲。“菱”就是菱花,通“凌”,被欺凌的意思;“莲”就是莲花,通“怜”,甄英莲就是“真应怜”。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22.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黛玉的签画的是“芙蓉”,签语为“风露清愁”,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请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答案】①此笺名芙蓉,暗喻黛玉性情高洁。②签语为风露清愁,形容黛玉性情及容貌。③解诗又说红颜薄命。“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④同时暗含劝告: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芙蓉既是荷花,也指一种木芙蓉。黛玉自己的诗句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想必这里的芙蓉用来指代荷花更为恰当,暗喻黛玉性情高洁。风露清愁,实际是风清露(眼泪)愁。喻林黛玉像风一样傲然,像风一样自由,随心而生,随心而动。又如露一般有淡淡的伤感和忧愁。林黛玉为了与贾宝玉的姻缘感情愁肠百结,不得疏解,岂非正是“风露清愁”,更是当初绛珠仙子“五内郁结缠绵不尽之意”的表现。《红楼梦》结局是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这说明宝黛姻缘未成,黛玉在某个秋天去世。表达了作者对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其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此签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用了王昭君的典故,因为汉朝与匈奴和亲,她不得已远嫁匈奴为王妃,最终埋骨异乡。这实际上是写宝黛有缘无分,含恨错过。“莫怨”暗含劝告: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别人一句话就在心里想半天;总是纠结,浪费时间又牵扯精力;容易自我攻击,经历失败就自我贬低;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就感觉到累……最近,“精神内耗”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热烈讨论。材料二:今年7月,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火遍网络。视频讲述了农村二舅苦难而坚强的人生经历:原本成绩优异的天才少年,因一次高烧后被乡村赤脚医生打针意外“成了残疾”。他消沉一段时间后,重新振作,用三天时间“看”会了木匠做活,从此拖着残躯,通过做木工挣钱,并承担起了赡养母亲的责任。此外,他还热心帮助村里人修电器和农具。当问二舅有没有觉得人生有遗憾时,他说,从来没有。二舅的人生态度是“从不回头看”。此外,他还在一个笔记本上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因此,二舅成为“村里第二快乐的人”。综合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契合时代,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在“内卷”时代的高强度竞争下,“精神内耗”的问题非常突出。材料一列举了“精神内耗”的现象,引出“精神内耗”这一话题。材料二概述了二舅的一生,表达了二舅的人生态度,关键词是“从不回头”“乐观心态和坚强意志”。考生要注意把握两则材料的关系,材料二借二舅的例子回答了出现“精神内耗”时应如何做的问题,如振作精神,承担责任,不追悔过去,活在当下,乐观坚强,等等。考生应立足于所给的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以有相应拓展,但不能脱离材料,更不能脱离“精神内耗”这一话题。 行文构思上,开篇概述材料,引出“精神内耗”这一话题;然后结合二舅的材料明确应对“精神内耗”的办法,如“静”,冷静分析,如“定”,坚定目标;最后联系自身,明确当代青年面对时代发展可能带来的“精神内耗”该有的态度,并且发出呼吁,回应开头。立意:1.活在当下,拒绝内耗。2.停止内耗,活出真正的自我。3.拒绝“精神内耗”,方能“出圈”有道。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3 11:04:04
页数:23
价格:¥3
大小:46.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