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尚未发生的事物。
引《管子·幼官》:“听於钞故能闻未极,视於新故能见未形,思於濬故能知未始。”
尹知章注:“所思在深,故知未始。”
⒉ 未曾,从未。
引《庄子·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成玄英疏:“未始,犹未曾。”
汉刘桢《公讌》诗:“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
唐柳宗元《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乃知器之之意,本于胡武平,而器之未始知之也。”
清侯方域《太平仁义之效论》:“道莫大於仁义,自尧舜二帝以至於三代以来,未始更也。”
⒊ 犹没有;未必。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语气较肯定句委婉。
引唐韩愈《与于襄阳书》:“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宋秦观《圣人继天测灵论》:“古之语道德者未始不以圣人,而论圣人者未始不以道德。”
明李贽《答周柳塘》:“然果有上根大器,默会深契, 山农亦未始不乐也。”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三:“中国的一个中秋节也能在莫斯科过,意兴萧条中,未始不是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