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萌牙”。
⒉ 草木初生的芽。
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波斯枣﹞如小块紫矿, 恂亦收而种之,久无萌芽,疑是蒸熟也。”
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漫消磨、一寸光阴,一寸萌芽。”
⒊ 开始发芽。
引《汉书·东方朔传》:“甘露既降,朱草萌牙。”
宋梅尧臣《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浇灌同一时,萌芽或先后。”
清高述明《塞外》诗:“炎风初解冻,夏草渐萌芽。”
⒋ 开始产生。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刻鏤声律,萌芽比兴。”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西都外戚之盛,萌芽于元帝之时。”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
⒌ 比喻始发或初生的事物。
引《汉书·李寻传》:“宜察萧墙之内,毋忽亲疏之微。诛放佞人,防絶萌牙。”
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萌芽防寖大,覆载莫偏恩。”
明方孝孺《艾庵记》:“絶旧愆之萌芽,培天德而日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