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参见“汗青头白”。
引宋朱熹《答严时亭书》:“当时若得时亭诸友在近相助,当亦汗青有期也。”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王南陔中丞恭甫上舍著述》:“卷帙繁伙,汗青恐无日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辛勤著述而欲亲覩其汗青,或经营工业而指垂成于旦夕。”
⒉ 借指史册。
引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鲜于必仁《寨儿令》曲:“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
清唐孙华《叶忠节公挽诗》:“芳名垂汗青,千载永不灭。”